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

班迪達沙彌傳記(五)

班迪達沙彌傳記()

曾國興著

(參:法句經註)

國王向迦葉佛的告白~


摩訶窮漢迎請世尊到家:「世尊請進」。

摩訶窮漢的屋子畢竟低矮,若不低頭則無法進入。但是一切諸佛從不低頭入宅的。因此當世尊進入住家之時,大地逐漸下沉;屋子也逐漸升高。這一切乃是佛陀過去世所行布施的果報因故。一旦佛陀進入其內,一切恢復還本。

因此,佛陀仍是以挺立之身進入摩訶窮漢住宅後,入座了帝釋天王已鋪好的位置。一旦佛陀入座,婆羅奈城的國王做如是言:「庶民摩訶窮漢!朕雖然想要佛缽,你肯定不給。朕先瞧一瞧你以何物品來供養佛陀?」此時,帝釋天王掀開一道道佳餚,讓國王過目。珍饈佳餚的香氣隨風瀰漫整個城市。國王過目佳餚隨即向佛陀告白:「佛陀!弟子當初以為摩訶窮漢尚能布施何物?然而,也想說,等摩訶窮漢布施之後,意欲請佛入皇宮再次供養所需要的食物。但如今弟子對於此等佳餚前所未見。倘若弟子續留於此,將造成摩訶窮漢負擔,弟子等離開此處。」於是向佛作禮而去。帝釋天王也殷勤侍奉佛陀。當佛陀飯食已訖,宣說隨喜法之後,起身離去。由於帝釋天王暗示摩訶窮漢,因此摩訶窮漢立即接缽護送佛陀回精舍。

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

班迪達沙彌傳記(四)

班迪達沙彌傳記(四)
曾國興著

 (參:法句經註)

摩訶窮漢前往寶香殿~


負責統計的男子因為眾人的輿論而使得顏面不悅,因此向摩訶窮漢說道:「賢友摩訶窮漢!且莫煩於我。因你一個而我將會相當辛苦的。市民們也按照登記而已經紛紛請回比丘到個個住處。沒有人願意再請回已經入座好的比丘到外面。迦葉佛一早就盥洗好,進入寶香殿。國王、太子、將軍等人守候世尊步出寶香殿,準備接佛缽。一切諸佛愍念辛勞貧窮者。不如,賢友逕往精舍,並作禮後告白世尊: 『世尊!弟子乃是窮漢,乞求世尊利益與我』。假如你有善業,必然獲得佛缽」。如是建議後便讓他離去。摩訶窮漢因而遂往精舍。

摩訶窮漢獲得佛缽~


摩訶窮漢等候接世尊的玉缽

薩薩那禪師講述«渡脫瀑流經»

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

班迪達沙彌傳記(三)

班迪達沙彌傳記()

曾國興

(參:法句經註)

筆者說明:仔細閱讀對話的內容,即可了解到當時的思想、風俗,然而從中可以學習執事者必須要細心處事,方能諸事圓滿。



漁夫贈送四條鯉魚~


妻子對摩訶窮漢說:「相公,去找些菜吧!」。摩訶窮漢由於在市場得不到蔬菜,就到河邊。「我今天就可以齋僧了」:想著心怡神悅,唱起歌來,採摘蔬菜,在河邊正在撒網捕魚的漁夫心想:「這個聲音必然是摩訶窮漢的聲音」,於是高喊著:「摩訶窮漢,你今天心情愉悅,唱起歌來了,你在做什麼啊?」回答:「賢友!我正在採摘蔬菜」,漁夫問道 :「要做什麼?」回答說:「我要供養一位比丘。」漁夫說道:「喂!奇怪啊!哪位僧侶喜歡吃你的蔬菜呢?」回答說:「賢友!我能怎樣啊。我只好自己得來的蔬菜供養囉。」漁夫繼續說道:「那!你就跟我來吧!」「怎樣做呢?」:摩訶窮漢問道。漁夫說了:「你把這些魚分成價格四分之一錢,或者二分之一錢,或一元錢相等的份量,之後與蔬菜一起烹飪」。摩訶窮漢也照實進行分魚的時候,市民也因為要供養比丘而紛紛購買回去。當摩訶窮漢分魚的時候,就到達了供僧時間。因此,摩訶窮漢就說:「賢友!我也得要去了,比丘們即將就要到來了,還有沒有我的份呢?」漁夫說:「都沒有了,不過我為自己留的四條魚埋在沙土裡,假如你要供僧那就拿走這四條魚吧。」言畢,隨即贈送給摩訶窮漢。

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

班迪達沙彌傳記(二)

班迪達沙彌傳記()
曾國興著

(參:法句經註)

摩訶窮漢登記供養一位比丘~


彼時,該婆羅奈城內由於相當窮困潦倒,而以摩訶窮漢聞名的有一位男子。請食的男子當面見到摩訶窮漢,所以也跟他問說:「摩訶窮漢!我明天邀請佛陀為首的比丘僧眾。城裡的民眾也將會布施,而你要供養幾位比丘呢?」摩訶窮漢回答說:「賢友,我如何能需求比丘呢?只有富裕者才需求比丘罷了,而我根本沒有明天要煮粥的少許米,我是勞役領取工錢養命的。我如何能得比丘啊!」

雖然摩訶窮漢說沒有辦法,但前來勸勉布施的男子沒有因此而不再發語,隨即走到摩訶窮漢身旁,並問道:「摩訶窮漢!在這個婆羅奈城裡,有許多人以珍美佳餚、綾羅綢緞、嚴飾寢具等享受富裕。而你終日役役辛勞,卻也不飽肚子。既然如此,你自己知不知道說:『原來我過去生沒有行善業,沒有獲得任何財富呢?』」「知道的」:感慨地回答。這位男子繼續問道:「既然你已知道,為何不行善業呢?你還年輕;體力充沛。你既有領取工錢,是不是也應當布施呢?」

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

班迪達沙彌傳記(一)

班迪達沙彌傳記()

曾國興著

(參:法句經註)



灌溉者能引水,弓匠能矯箭,木匠能修木,智者能調御。

佛陀住在舍衛城之時,緣於班迪達沙彌而說起了以上偈頌。



過去久遠之時,迦葉佛率兩萬比丘眾往詣婆羅奈城。百姓也憑著自己的能力請食供養八位、十位成組的僧侶。此時,迦葉佛飯食已訖便說法:

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

胸中往事百語~

  曾國興,字善來,緬甸仰光華裔。生於19805月。家中排列最小。西元1985年始於緬甸國內受教育,直到1995年完成緬甸高中(A.Ma.Ka-1-Latha)學業;是年,由於因緣際會全家移民至台灣。自此就讀華僑中學、僑大先修班、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以及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畢業。一生矻矻學習台灣教育,然而個性則是硜硜以佛學自守。

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

眼護長老傳記(七)


眼護長老傳記()

曾國興著

(參:法句經註釋)

飛蛾的死去,以至尊者遭譏嫌~


雨後的濕土上有許多飛蛾走動。絕大部分的飛蛾死於眼護尊者的經行道上。然而,在早晨同住的沙彌也沒有去掃地。四方僧侶走訪尊者所在之處,忽見道路上有許多踩死的飛蛾,紛紛問道:「誰在此經行呢?」沙彌回答:「諸位賢者!是我親教師眼護長老在此經行。」於是,這群比丘們譏嫌道:「各位,瞧一瞧眼護長老!當眼睛好的時候,貪睡不做任何一件事,現在眼睛都瞎了,經行踩死了飛蛾。以為有利益,結果卻是無益。」

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

「百佛增塔」遊記

「百佛增塔」遊記

曾國興著


百佛增塔Kyaiki Kalon Bvon Ceti
 

   百佛增塔,位於緬甸伊洛瓦底省德奴驃市(英:Danu phyu)。根據史料的記載,該塔始建之時,嘗有一百位夜叉鬼神加以協助興建,職是之故,塔基下原有百位夜叉連手齊攢塔剎之塑像,故名「百夜叉圍聚大塔」。爾後,當孟族公主翁瑪曇迪(巴:Ummādanti)發心修葺佛塔之時,由於百位夜叉神像均受隳壞,因此索性去除其像。並意旨巴利字母三十三個字而主塔周邊興建三十三座小塔,以示取代夜叉神像。小塔工竣之時,孟族公主與智者輔相商議,避免不損佛塔原名,並以孟語重新取名為「載歌倫普聞塔」(孟:Kyaiki Kalon Bvon),乃「百佛增塔」之義。迄今於緬甸國內以此塔名廣為人知。

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

眼護長老傳記(六)


眼護長老傳記()

曾國興著

(參:法句經註釋)


(小沙彌盛情作祟,聽到女子的歌聲,捨棄雙眼俱盲的長老,並追上撿柴來的女子,兩人一見情投意合,迫不及待就在山野裡犯戒。)

 

寧願死也不願與不肖之徒同行~


雙眼俱盲的長老暗思:明明剛剛就聽到一種歌聲,現在這女子歌聲又消失了,然而小沙彌也出去很久,想必小沙彌與那位女子一起犯戒。小沙彌已經辦完事之後再次返回來,並說道:「長老走吧」,這個時候,長老向沙彌說道:「你有犯下惡行了嗎?」沙彌:「默然不語」長老雖然屢次問了也沒有任何回應。這個時候,長老向沙彌說如是:「諸如此犯惡行的人,不配拿我的枴杖」。小沙彌聞此言,心生驚駭,立刻脫下袈裟,復還在家人形貌,並說道:「尊者,過去我是沙彌,現在卻是在家人。雖然我做沙彌,並非以信念出家,由於途有險難而出家。尊者!走吧。」長老回答:「賢者!無論是在家人、出家人,『犯惡行』卻是一樣 。你做小沙彌連持戒圓滿都不能,何況做在家人如何能行善呢?諸如此犯惡行的人,不配拿我的枴杖端頭。」波利提在長老耳邊說道:「尊者!路途有非人惱害之險難,而您也目盲,又沒有人指路。如此,怎麼能留在此處呢?」當時,長老對這個人說:「賢者,別這麼想,即便死於此處;即便此處東翻西滾,也不願與你同行。」說完卻說以下偈頌:

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

眼護長老傳記(五)


眼護長老傳記()

 

曾國興著

 
(參:法句經註釋)

拜見佛陀~

 

安居結束之後,比丘們意欲拜見佛陀而到長老那兒,說道:「長老,我們想去頂禮佛陀」。長老眼護聞言暗思:「我實在無力,然而途中也有非人所綰攝之森林。我若跟他們一起去,將會連累到他們,即讓他們先行較好。」於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們。此時,比丘們說道:「請別這樣長老,跟我們一起去吧」。長老就說:「諸賢!不要喜歡跟我一起去,倘若如此,將使我不悅心。假如我弟弟見到各位問起我的時候,就告訴他:我已經雙眼失明了。假如我的弟弟將會派一個人來,我會跟此人一起來的。諸賢!以我此言,向佛陀與八十位大長老頂禮。」如此囑咐比丘們後讓他們離去。

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

眼護長老傳記(四)


眼護長老傳記()

曾國興著

(參:法句經註釋)

只好自我協商~

 
(尊者向大夫回答說:「大夫走吧。我也得協商」。)

這個村莊裡,摩訶護氏沒有親戚;沒有兄弟,究竟跟誰協商了呢?意欲自己協商,所以暗自反省:「摩訶護氏,你自己說吧!你要顧眼睛,還是顧佛陀的教法?在無始輪迴的過程中,無法細數有幾世自己的眼睛是失明的。逾百千尊諸佛,曾出現於世間,其中某一尊佛也無法分別說明:『有幾世眼睛失明』,這三個月我已決定不入睡,應當精進才是。所以摩訶護氏,即便眼睛毀損、失明,我應當顧佛陀教法,不應當顧眼睛」如是自我協商,且意欲調教自身而吟誦以下偈頌:

告知

各位喜愛上「善來軒」的網友大家好,近來法務倥傯,無暇提筆攄寫文章,委實歉意,敬請各位諒解為荷。

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

眼護長老傳記(三)

眼護長老傳記(三)

曾國興著

(參:法句經註釋)


與六十位比丘前往邊地~


這個時候,佛陀為摩訶護氏教導直到阿羅漢果階段為止的業處禪法。摩訶護氏頂禮世尊之後,便尋找禪修同伴,即得尋六十位比丘一起遠赴百二由旬之邊地。屆時,入村乞食。村民們見到持戒比丘眾,心生歡喜,鋪張位置,備諸餅糕飯食,侍奉諸位比丘,且問道:「諸位尊者,前往何處?」「前往適宜之處」:回答之時,有一些人為之尋找可安居之寺院。然而,向尊者們報告說:「諸位尊者,若於此處安居三個月,弟子們即可皈依三寶,持守五戒」。六十位比丘也認為「我們得靠這些優婆塞,即可完成行解脫世間法」,因而默忍表露接受。根據尊者們的認可,這些人清理寺院,妥善安排日夜可居之處,並供養予諸位尊者。這六十位比丘每日入村乞食。此時,有一位大夫親近了這一群比丘,並邀請說:「若在他處,有許多身體不適,就通告我,我將為各位尊者施診」。

捨棄躺臥的威儀(姿態)~


安居之日,摩訶護氏招集比丘眾,即問:「諸位賢者,以何威儀(姿態)可以度過這三個安居月呢?」回答說:「以四種威儀可以度過這三個月。」續問道:「哪裡妥當以四種威儀度過這三個月呢?我們應該可成為不放逸精進之行者,不其然乎?我們已經向佛陀乞請業處禪法,佛陀不歡喜放逸者,反之歡喜於不放逸者。對於放逸者,四惡趣乃誠如自家。諸賢!切勿放逸。」接著許多比丘問道:「何以威儀度過這三個月呢?」摩訶護氏回答說:「諸賢,我採取三種威儀來度過三個月,不再平躺入睡。」比丘群眾欣然讚許:「善哉!切勿放逸」。

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

眼護長老傳記(二)

 

眼護長老傳記(二)

曾國興著

(參:法句經注釋)

摩訶護氏出家~


有一天,摩訶護氏看到手持著香、花到佛陀精舍的聖弟子,即問道:「這群人要往何處?」當他聽到回答說:「要去聞法」之時,就想著「我應當也要去」。於是跟隨大眾,禮佛完畢後坐在群眾一旁。

一切諸佛當要說法之時,先觀察皈依、持戒、出家等親依止緣(Upanissaya)之後,依緣於聽法者的需求而說法。因此,那一天佛陀觀察摩訶護氏的親依止緣而說法漸次論。何謂「漸次論」呢?說明:佈施論,持戒論,天論,欲過患、卑劣、污穢,出離諸欲利益等。聽完這番話,摩訶護氏如是思忖:「子女不跟隨亡者;兄弟不跟隨亡者;財富珍寶不跟隨亡者;甚至色身都不跟隨自己,我做人何益,應當做出家」。說法結束之時,摩訶護氏親近佛陀,乞求出家。那個時候,佛陀就對摩訶護氏說:「你還有可以報備任何的親戚嗎?」回答說:「我還有一位弟弟」。佛陀就說「就去報備那個弟弟吧」。

眼護長老傳記(一)



眼護長老傳記()

曾國興著

(參:法句經註釋)


諸法由意先導,諸法由意為尊,諸法由意完成,

若以惡意言行,罪苦必隨彼人,如車輪隨牛足。

佛陀住在舍衛城之時,緣於尊者眼護而說起了以上偈頌。

求生子女願~


舍衛城裡,以摩訶金氏為名的有一位富裕長者。這位長者豐饒珍寶與財富,但卻膝下無子女。有一天,長者即至河邊沐浴後返回,途中見到枝葉茂密的一顆巨樹,認為:「此樹將會有神通廣大的天王守護著」,於是清理樹下周邊,圍住籬笆,散撒白沙,樹立幢幡,裝飾巨樹,右繞禮敬,並求曰:「若我得生子女,將會大供養予天王」,祈願結束後便離去。

未久之時,家裡的夫人懷有身孕。當夫人得知受孕後告訴長者。長者也為她照料胎兒。由於懷滿十個月便生男孩。

時值取名之日,長者由於受樹神的護佑而得生此男孩,故取名為「護氏」。夫人爾後復生第二位男孩,故取此名為「周利護氏」;而命第一位大兒子名為「摩訶護氏」。

兄弟兩人長大之後娶妻成家。至終,父母往生以後,財產均由兩兄弟來繼承管理。

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

學佛釋疑(四) 丈夫行惡業,難道妻子將會受惡報嗎?

答覆者:尊者王主 (西元1916- )
Bhaddanta Rajinda
提問者:緬甸各地信徒投稿於勝寶月刊(Yatanamon Magazin)
中譯者:曾國興






學佛釋疑()
丈夫行惡業,難道妻子將會受惡報嗎?


問:一個家庭裡,丈夫行惡業,妻子將會受惡報嗎?反之,妻子行惡業,丈夫也將會受惡報嗎?

答:可以說:不會;也可以說:會的。我將會繼續解釋的。
有十種惡業(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離間語、惡口、綺語、貪婪、瞋恚、邪見),又名十惡行。

既遂殺生業有四種:一、親自殺生,二、叫人殺生,三、稱讚他人殺生,四、認同他人殺生。其餘的九種惡業,亦復如是,因此惡行有四十種。

匹配以上列舉的內容:過去自己有做過,或沒做過;即可知曉答案:將會受惡報,或將不受惡報。

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

「金質眼鏡大佛」遊記

金質眼鏡大佛

曾國興著

眼鏡大佛


2014.03.28到此一遊
全名滿願金質眼鏡大佛,位於緬甸勃固省(Pago)以西卑謬縣(Pyay)金山市。戴著金質眼鏡,觸地手印的大佛,安居於巍巍寶香殿內,端坐於赫赫金剛座上,造型不僅別具一格,且有求必應,是故無論遠近信徒紛紛前來膜拜頂禮。根據其它地區沒有仿造類似此造型的佛像,虔誠的緬甸佛教信徒對歷史與佛教的尊重可見一斑。緣於舉國無雙的戴著金質眼鏡佛像,迄今蔚為世界奇觀。然而,由於發生靈感故事屢見不鮮,每日求佛許願的香客絡繹不絕,因而久享「滿願大佛」盛名。

塑造眼鏡大佛的功德主難道故弄玄虛來贏取人潮了嗎?或者捏造怪誕來深得人心了嗎?倘若不知其緣起,凡走到此佛像前的信徒心中不禁有如此的想法。在第一時的觀感,勸君切莫驟下此結論。不妨多方了解,復作議論,時猶未晚,不其然乎?要不如此,恐造口業,自取罪愆,豈不慎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