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

「百佛增塔」遊記

「百佛增塔」遊記

曾國興著


百佛增塔Kyaiki Kalon Bvon Ceti
 

   百佛增塔,位於緬甸伊洛瓦底省德奴驃市(英:Danu phyu)。根據史料的記載,該塔始建之時,嘗有一百位夜叉鬼神加以協助興建,職是之故,塔基下原有百位夜叉連手齊攢塔剎之塑像,故名「百夜叉圍聚大塔」。爾後,當孟族公主翁瑪曇迪(巴:Ummādanti)發心修葺佛塔之時,由於百位夜叉神像均受隳壞,因此索性去除其像。並意旨巴利字母三十三個字而主塔周邊興建三十三座小塔,以示取代夜叉神像。小塔工竣之時,孟族公主與智者輔相商議,避免不損佛塔原名,並以孟語重新取名為「載歌倫普聞塔」(孟:Kyaiki Kalon Bvon),乃「百佛增塔」之義。迄今於緬甸國內以此塔名廣為人知。


      該塔之緣起與佛教初傳緬甸的歷史頗有淵源。根據《百佛增塔史》記載,佛入滅之後兩百餘間(西元前三世紀),印度本土內上座部原始佛教面臨極大威脅。是時,阿育王派遣九個海外傳教法使團,其中尊者須那與尊者鬱多羅攜帶許多佛陀真舍利至金地國傳教,或謂金地國乃今下緬甸德通城(Tathum)一帶。起初到金地國(即今緬甸)居於德通城孔雀山,宣說《梵網經》得度三千五百位男子出家作為比丘;一千五百位女子出家作為比丘尼。


      俟兩位阿羅漢長老圓寂之後,歷經兩百多年,其兩位弟子:尊者佛授與尊者摩西陀兩人受長老之遺命,攜帶佛舍利子遍尋世尊過去曾做孔雀王之時所覓食之地。兩位尊者示現神通,駕雲騰空沿伊洛瓦底河流,至終來到迄今百佛增塔所在之地──德奴驃城。「孔雀」緬語(DaungPhyu──音譯忉驃),從而演變為緬語(Danu phyu──德奴驃)。按兩位阿羅漢長老所言,於此營造小塔,人天即可植福行善。當時的小塔高六肘、寬六肘,且無塔名。造塔年代為西元988-993五年間,至今實不知切確的年代。有些緬甸學者採取折中方式,認為造塔年代為西元990年,亦屬臆度。

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西元1033年,緬甸勃固國王「德奴頂迦希」率將軍、部卒以水路巡幸;沿著伊洛瓦底河逆水行舟,就到該塔以南之處,舫舶無故停滯不前。雖然詢問輔相肇因為何,仍是懸決不下,只好求問蘇雷神明(乃守護緬甸仰光蘇雷塔的神明,因緬甸民族信仰,凡遇到懸而未決之事,求問此神明即可迎刃而解)。神明虛空中示現指點迷津:「國王,過去有兩位阿羅漢所興建的佛舍利塔,由於無人照料,如今藤草茂密,遮蔽佛光,因此該地方神明欲使國王修建佛塔而阻攔船舶。」言畢於虛空消失無蹤影。果不其然,國王叢林中發現後,其塔上以紅磚籠蓋著營造巨大佛塔。傳聞,日時人類興建;暮時夜叉興建。故史料中記載:「其塔乃人、天共建」字言,這裡的「天」係指夜叉鬼神。

      當勃固國王第二次修建結束之後,對於此事側記於國史。西元1243年,孟族公主翁瑪曇迪無意中閱讀到前朝國史之時,發現該塔修建的紀錄,於是意欲瞻仰人天所共建的莊嚴塔剎。實際到達之時,與國史紀錄大謬不然,佛塔的毀損實令公主慘無忍睹,因此下令修建佛塔。自從為佛塔重新以孟語取名為「百佛增塔」之後福報現前,不久之時,公主遂成為皇后。

      約西元1462年,孟族國王曇摩支提(緬:Dhammaceti)第四次修建之後,意欲供養當來下生彌勒佛之故,該塔側邊挖土埋下黃金珍寶,並加蓋一座高7.2肘之佛塔,以示供養當來下生彌勒尊佛。

      西元1550年,東谷國王達濱瑞帝(緬:Tapin Shwe Hti)第五次修建佛塔。第六次的修建,約在西元1561年,則由緬甸國王白象主(緬:Chin Phyu Shin)所發心。至於,第七次修建佛塔暨安新塔傘的功德主為德奴驃市U San Hla闔家。修建完年為西元1938年。

2 則留言:

  1. 很棒的分享。所以是孟族公主"修建"而不是"新建"是嗎?
    中間的木製塔樓相當特別,彷彿是另一座塔,其他木製的塔樓上面都有安奉塔傘,這個紅色的木製塔樓上面竟然是木製的塔傘耶,有特別的典故嗎?
    另外我注意到,他們木製塔樓的裝飾也都用特別的紅色圖案,很值得研究是否是孟族的文化特徵。:)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確實如此,這座塔確實是孟公主所修建的。然而,許多有關孟公主傳聞多由軼事編撰而成的。緬甸正史鮮少談及其公主,但許多的塔史卻頻仍出現。根據記載,孟公主後來成為皇后,約A.D980年Tanin國王進攻而到處逃亡,每經一處,或因紀念;或因信奉興建許多佛塔。當然"逃亡之時還有閒暇建塔"一事,值得深思,且待考證。而她所興建的佛塔為:載咖瑙塔、面載編塔、金色表塔、載咖寧塔,以及她所修建的載哥倫普聞塔等。至於紅色建築是否由公主所建,尚需考察。德奴驃市及其周編等地確實過去乃孟族所統攝之一帶。

      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