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

主題:祛除心的污垢(十二)

主題:祛除心的污垢(十二)
主講者:Ashin Nandamalabhivamsa
中譯者:曾國興
တရုတ္ဘာသာၿပန္ဆုိသူ-ကုိေက်ာ္ထင္၊ထုိင္၀မ္။
日期:2013.10.04

內心的污垢最後一個是──「疑」(Vicikiccha)「疑」的意思是關於「善法」方面生起疑惑;對於「善法」有一種遲疑不解。因此,必須努力突破「疑」──“Akathamkali kusalesu dhammesu viharati”於「善法」沒有遲疑。譬如,禪修。對於禪法,沒有生起遲疑;對於「定」(Samadhhi)沒有生起遲疑。

倘若有這樣的遲疑,以致任何事情就無法完成了。遲疑就像「岔路」“Dvedhapatha”,是一種生起「兩可」"Dvelakajata"的狀態,內心有猶豫。這樣的遲疑是不穩定的狀態,對此、對彼都處於搖擺不定,類似有這樣的不善法生起於自身,那也就是內心的污垢,對此也得以去除。

為了要去除這些,需要廣學多聞(累積知識),多聞者即可去除遲疑。另一個就是跟剛剛所舉的內容相同,就是"Paripucchakatha"要會提問問題。一般人不會提問問題的。緬甸有一句話就說:「牧牛人詰問,由菩薩解答」。牧牛人如何會問起問題呢?他能問的問題就是:「那裡有草原呢?或者哪一頭牛喜歡哪一種草?」,有關佛法的,他能問嗎?不會問問題的。

因此,能問問題的實力絕不是一般的。剛剛所舉的那一句話的意思是:詰問問題可容易,解答須由菩薩才能解答。但是,無論如何,能提問問題也是不容易之事,意思是:會問問題則可不容易。當然沒有實質的問題都會問的,譬如:餐廳在那裡?餐館在哪裡?等類似這樣的問題。但是,有關佛法的問題乃是有實質的問題。因此要會問問題,且對於戒律也要熟悉。

另一個方法就是,對任何事情,由心來做決定的。所以能做決定也是其中一個。那就是明確地做出決定。

接著,要有善友,聽聞與其相應之法語。以上的內容出自《大念處經註解》(Mahasatipatthana Atthakatha),對此做如此解釋。

去除內心的方法,在經典裡面解釋得相當完整。為何要去除「貪愛、瞋恚、昏沉睡眠、掉舉、追悔、疑」等五蓋呢?所謂「蓋」即是致心污穢──“Cetasa Upakkilesa”;致使內心灼熱;逼迫於心;這些它們生起了內心就得不到安寧,心就會痛苦。是不是如此呢?自己去思考一下:生起這些的時候,心就會安寧與否?或者當時心是污穢的狀態,還是潔白的狀態,自己實際去思考一下。然後,同時,也會致使羸弱智慧“Pannaya dubbali karana”;智慧就變得削弱。是故,必須要去除這些(待續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