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講者:Ashin Nandamalabhivamsa
中譯者:曾國興
日期:2013.09.25
內心的污垢是有哪些呢?就是這些「五蓋」。對於這些五蓋,佛陀就在這一部經典裡仔細說明了。「五蓋」當中,具以「貪欲」(Kamacchanta)為名的有一種蓋障,所謂「貪欲」係指欲求可貪的所緣;欲求於可貪欲所緣的一種貪愛──「貪欲」。想要說明的就是:內心專注於欲樂所緣;強烈地執取於此。(假如執取貪欲過強者就無法來到這一場佛學講座,是嗎?)但是,在這部經裡,佛陀並沒有用「貪欲」(Kamacchanta)這個字眼,卻用「貪愛」(Abhijjha):“Abhijjham loke pahaya” ──去除貪愛於世間。這就是清淨一個(內心的)污垢。
如此,這裡所說的「世間」(Loka)所指的是「五取蘊」。「愛」(Tanha)與「邪見」(ditthi)就是五取蘊。以「愛」與「邪見」執取之後,進一步收攝的蘊叫作「五取蘊」。愛與邪見執取之後,生起愛與邪見的蘊;能生起的五種蘊。這裡主要所指的就是這個色身。並不是說「五取蘊」當以所緣狀態來收攝。假如「五取蘊」當以所緣的話,那就對象不僅是自己的色身,還可能是他人的色身,甚至還會執取阿羅漢的色身。相信大家都有聽過的,娑雷亞(Soreyya)富家子看著非常莊嚴的尊者迦旃延,想說:成為我的妻子有多好呢?那就是執取於阿羅漢的色身。另外,對於非常貌美的蓮花色比丘尼(Uppavanna),她的表弟心懷貪婪,時時刻刻逮著機會。這位蓮花色比丘尼也是證得阿羅漢的聖者,凡夫人的愛與邪見也會執取阿羅漢的聖者的色身。這裡的五取蘊並不是以所緣狀態來說明。
而我們對自己的色身,則以「愛」認為是「我屬於的」;則以「邪見」認為是「有我」。即以這樣的見解進而收攝、記錄的蘊叫作「五取蘊」,其義是如此,並不是以所緣狀態來說明的。以「隨眠」的狀態潛伏於此;愛與邪見潛伏在這些諸蘊裡。
人們對於自己的色身,就會有 “Etam mama”──這是我屬於的,所謂 “Etam mama(我的)”,就是以執取心態看待色身; “Eso me atto”──屬於自己的我,即如此狀態來執取。如此,能生起愛與邪見的蘊,都叫作「五取蘊」。
有時候,我們專注於佛陀相貌,佛陀的相貌就讓我們生起敬仰。我們來看!尊者跋迦梨(Vakkali)就在敬仰佛陀相貌的同時,心生眷然:「哇!好美啊」,進而觀看佛陀就心生滿足。
是時,佛陀就說: “Kim te vakka imita purikayena ditthena”──觀看此不淨的色身,跋迦梨!你將會獲得什麼樣的利益呢?接著,“Yo dhammam passati so mam passati”──視睹「法」才能視睹於「我」(佛陀)。如此佛陀糾正之後,給他一個正確的一條道路。
於是,人們對佛陀的色身也會生起執取。當然,阿羅漢的色身以所緣狀態呈現。但是佛陀與阿羅漢的內心裡,已無執取;已然不存在,是故,就可以說:「離於愛、執取的色身」。(待續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