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

慈心

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
歸敬彼世尊 應供 正等覺

主講者:恰密禪師
中譯者:曾國興
1】今天是佛曆2548年;緬曆1366年第二個安居月月滿日;西曆2004830日下午340。我今天向各位說一些有關慈心的開示。這也就是說,讓各位能夠學會修「慈心」。

基於慈心的定力進而修毘婆舍那~
2】最近在國外舉辦的禪修營裡,我教導修慈心已經有五年了。假如是十日禪修營,就讓各位修慈心整整兩天。到了第三天才開始讓各位修毘婆舍那。至於修毘婆舍那的時候,每支香前十五至二十分鐘修慈心之後才讓各位修毘婆舍那。假如是兩三週的禪修營,那麼讓各位先修整整三天的慈心。從第四天開始,才讓各位修毘婆舍那。實際修毘婆舍那的時候,也就像先前所說明的那樣,每支香前十五至廿十分鐘修慈心之後才讓各位修毘婆舍那。在國外的禪修營裡,我都是這樣教導的。

修慈心實際獲得的利益~
3】修慈心禪對行者有相當多的利益。因為「慈愛」讓內心潔淨、寂靜及清涼。內心有了潔淨、寂靜及清涼之後,身體也隨著寂靜及清涼。然後,感覺到身心都有在清淨。這就是用這種潔淨的心境來修毘婆舍那,因而定力也比較容易生起;也比較容易獲得定力。正在修慈心的過程中,行者是在快樂的。慈心愈是生起得多,愈是感到快樂得多。甚至有感到喜悅;起雞皮疙瘩。

不久前,我在美國波士頓市內觀中心(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)教導二十天的禪修。【4】曾經有住過緬甸孟琵(Mhaw Bhi)森林禪修中心,一位瑞士國籍的戒女Daw Ariyañāni(聖慧)也來到這個美國內觀中心。她也參加了這個禪修營,並精勤地修慈心。當她在修慈心的時候,不僅出現寧靜、清涼的感受,尚且觀察到光芒。這就是由「定」所生起的光芒。她每次修慈心就觀察到光芒。她修慈心修得相當好。不僅如此,她修慈心有許多奇妙的經驗。於是,我就叫她把小參報告的內容寫成筆記,而她也用英文寫下了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。我也跟她說,以後把這些修慈心的經驗編輯後,用英文出版「修慈心的經驗」一本書。她所觀察到的相當有趣。


【5】因為修慈心修得不錯,於是我就繼續讓她修到獲得慈心禪定階段為止。她也能夠修到了禪定。

所謂「禪那」~
有些人把「能夠飛天入地」認為是「禪那」。不是這樣的!所謂「禪那」就是十分寂靜、專注的定叫作「禪那」。心既深入,且依住於被專注的所緣;心不會搖動而依住在所緣叫作「禪那」。“Jhāyati upanijjhāyatti jhāna”貼近所緣而能專注,是故名為「禪那」。其義是說明,心貼切在被專注的所緣境,沒有搖動而依住的心叫作「禪那」。但是,假如想要獲得神通也將這個禪定作為基礎,接著祈願,作決意之後繼續修行。【6】假如能這樣繼續修行的話,就會獲得神足通。那就能現出「飛天入地」等種種神變。
單純的禪定無法稱說是「神足通」。單純的禪定就是強而有力的內心寧靜(定力)而已。在經典裡,將這樣的禪那說明為「安止」(Appanā)。對於「安止」的意思,在經典裡解釋為:「深入所緣」。就以白話來說,專注的心沉入在所緣境內,對於這樣的現象叫作「安止」。就以文言文來說,就使用「投入」來表達。既然心沉入在所緣境裡,那麼心還會游移到外面嗎?當然就不會了。對於這樣現象叫作「安止」。【7】「安止」英譯為“absorption”,這樣的翻譯翻得相當恰當。這個英文字有表達到「安止」本意。Absorption;the mind is totally absorbed into the object . 心就徹底沉入在對象。將 “absorption”稱之為「安止」,意思就是「禪那」。所以「禪那」與「安止」是相同的。既然心沉入在所緣境內,那麼其心不會到其他所緣,就安止在這個所緣內。這樣的定叫作「禪定」(Jhyānasamādhi);也叫作「安止定」(Appanāsamādhi),意思卻是相同的。
為了只是讓各位學會修慈心而已~
在仰光恰密禪修中心裡,過去我是因為開示時間比較少,所以沒有切確地講到修慈心的方法。【8】過去當然有講過,但是並不是很詳細。而且只是讓各位能夠學會修慈心而已。然後,對於有興趣的一些行者,我就先讓她們修毘婆舍那一個半月到兩個月之後再讓她們修慈心。現在也是為了有興趣的一些行者能夠修慈心而我就要再次說明一些。

修慈心的方法~
所謂「修習」(Bhāvanā),就是在自身當中能夠增長而修行,或者就有「令增長」等有這個意思。所謂「慈習」(Mettābhāvanā),就是自身當中讓慈心增長;令慈心增長而修行。這樣的話,所謂「慈習」是讓慈心增長在自己還是增長在他人而修行呢?是為了增長在自身當中而修行的。【9】既然如此,假如自身當中經常生起慈心的話;想讓眾生有利益的心,想讓眾生安樂的慈心使得強而有力的話,這個慈心能不能感應到對方呢?當然能夠感應到的。因此十一種慈心功德中,佛陀就說:「眾人愛敬修慈心的人。」除了人類以外,還有其他眾生也會愛敬;眾天也會護佑。其他眾生就包含了:梵眾、天人、畜生、惡趣眾生。佛陀在十一種慈心功德中是這樣說明的。
【10】確實有慈心的人,還會口中說出責怪對方的話嗎?不會說出。不會說出能影響別人利益的話。至於身行,絕對不會做出傷害對方的動作。內心本來就是想讓一切眾生獲得安樂的心境,所以這樣的心態是柔軟的還是粗野的呢?是柔軟的心態。既然自心當中已經生起了柔軟的心態,那麼自己的外表也是柔和還是倔強呢?是柔和的。因此,內心也柔軟,嘴巴也柔和,外表也柔和,具有這樣慈心的人有誰還不會愛敬他呢?當然沒有人不會愛敬他。這樣還需要刻意散發慈心:「祝願對方身體健康,身心安樂」嗎?【11】是不需要刻意散發慈心。因為身心中存有慈心,這個慈心不就是已然散發好了,不是嗎?當然是已經散發好的。不需要刻意散發。因此假如說散發慈心,其意味比較膚淺。假如說修「慈習」,其意味比較深入。所謂「慈習」就是自身當中為了生起慈心而屢次作意和練習。

所謂「慈心」~
什麼叫作「慈心」?所謂「慈心」就是希望讓眾生獲得安樂的心,希望讓眾生獲得利益的心,希望眾生遠離身心痛苦的心,這就是「慈心」。這種「慈愛」不是屬於兒女之情。兒女之情是屬於什麼呢?屬於是貪愛。這就是「貪愛」,不是「慈愛」。希望眾生身心都獲得安樂的心;希望眾生遠離身心痛苦的心;希望眾生都獲得利益的心,只有這樣的心叫作「慈愛」。「貪愛」具有熾熱,而「慈愛」具有清涼。
【11】「慈愛」雖然包含親愛卻沒有執著。是一種離於執著的愛心。具有執取而愛的心不是慈心。這個就是貪愛。貪愛是有執取,慈愛是不會有執取的。是有這樣的差別。
「慈愛」本身具有「希望眾生獲得安樂、離苦」的意思。 不會執取於任何一個眾生,因此「慈愛」會讓修慈心者的內心使得潔淨。令身心柔順與輕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