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
歸敬彼世尊 應供 正等覺
主講者:恰密禪師
中譯者:曾國興
禪定各種階段~
就以這樣的方式繼續修行的話,內心的平靜(定力)也從微弱漸漸強烈,到最後變得極為強烈,一次比一次更加強而有力。強烈的定力叫作「禪那」。因此依於內心的平靜程度,就分別命名為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。所以單純的禪定不是能飛天入地的神足通,而只是有力的一種定而已。
四禪與五禪~
【43】經文中將禪定分別說明為四種禪定及五種禪定。根據四分法,就有四個階段: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。根據五分法,就有五個階段: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、五禪。在經藏的教法中常見到四種禪定。至於阿毘曇的教法則常見到五種禪定。
這兩種中修慈心的人,根據四分法,則可以獲得三禪;根據五分法,則可以獲得四禪。此處,雖然為了增加知識而應該要了解各階段禪定的禪支,但是因為恐怕講得太微細,所以就打算不說了。【44】而且主要是讓行者內心的慈心變得強烈之後,就能夠感受到和平的感覺。禪定並不是主要。雖然其非主要,但是修行者的心裡自然而然(禪定)就會生起的。
換一個對象來修慈心~
現在所說的都是修慈心的過程中,順利的狀態之下所遇到的慈心現象。但是修慈心的過程不順利的時候,譬如正在為某一個人修慈心卻沒有生起慈心,也沒有感受到慈心的現象,定力也不生起,總是遇到內心游移居多的時候。屆時,縱使正在為某人修慈心已經經過五到十分鐘,慈心依然沒有生起,那就要換一個對象來修慈心。【45】對於為第二個人也修慈心還不是順利的話,再換一個對象。如是用這樣的方式,更換對象來修慈心。直到慈心生起的時候,對某一位修慈心五十分鐘,一個小時,兩個小時等隨著盡自己慈心的強盛,持續修行即可。
破除界線(Simāsambheda)~
修慈心的時候,心裡不要分別自己與別人,一旦心就能認為自己與別人都是沒有分別的時候,因為破除了自己與他人的界線,所以慈心就沒有分別對「自己」與「別人」,慈心達到平等的狀態叫作「破除界線」。
為了破除界線而修慈心的方法~【46】為了破除界線而修慈心的次第是:首先,散發慈心予自己,第二,散發慈心予尊崇敬愛的人,第三,散發慈心予既不愛也不恨的一般人,第四,散發慈心予敵對者。如此分別為四組,進而依序修慈心。過程中,從第一組修慈心予自己之後,依序修慈心予各組,等到心境變得柔軟之後,轉對下一組修慈心。用這樣的方式,熟練地修慈心予第四組的時候,行者的內心中沒有分別為:自己,尊敬者,一般人,敵對者等四組的各界線。希望對四種類別的人均獲得安樂,然而修慈心者的內心對四種類別視為有情眾生,進而感到對他們的慈心已經達到平等,這就是「破除界線」了。【47】於是,自己與別人之間沒有差異,即以平等的慈心對一切眾生,並且也感到已然破除界線的時候,依據《清淨道論》中云:這就是已經獲得「近行定」(Upacārasamādhi)了。
假如親自想要感受到這樣的破除界線,那麼,現在所說的那樣依序次第修慈心。
修慈心的十一種利益~
【48】現在所說的那樣,對於能夠熟練地修慈心的行者,佛陀就說可以獲得十一種利益。
1.安眠
2.安覺
3.不做惡夢
4.眾人愛敬
5.眾天愛敬
6.眾天護佑
7.不受武器、毒藥,火不能燒
8.速得定力
9.【49】面色悦澤
10.臨終之時,無不起正念,平穩地終結命根(Jivitindare)
11.命終後,第二個生命中就可以趣向「梵界」。
作了梵天也要持續修慈、悲、喜、捨等四梵住。
【50】修慈心獲得了十一種利益中,光是獲得「安眠、安覺」等兩種就已經是有很大的利益了。依據「一個人有十億個煩惱」這句,世間上要苦惱的,擔憂的思慮是相當多,進入到睡房,頭一旦靠近到枕頭,思慮就一系列地浮現在內心。縱然百般努力不要去思惟,但是思慮依然不會因此而中斷。於是,輾轉難眠而過了半夜。【51】有些人整夜與思慮一起打滾到天亮。這些人似乎不知道佛陀已經留給我們的「慈心安眠藥」。所以,光是獲得「安穩地睡眠,安穩的醒覺」等兩種利益,這個「修慈心的方法」已經對人類世間有無可言喻的利益。因此應當要多修慈心。假如還能獲得其餘的利益,那就更不需要說些什麼了。光是獲得第一、二的利益,那麼根本不難獲得其餘的利益。就能獲得適當的利益了。
慈愛有三種~
「但願眾生獲得利益、安樂」這樣慈心光是出現在意業上是不足夠的。【52】必須一併浹於身、口業之中,也是很重要的。所以將「慈愛」分別記取為三種:身業慈(Kāyakammamettā)、語業慈(Vackammamettā)、意業慈(Manokammamettā)。
身業慈~
所謂「身業慈」,即係執行某一件事情的時候,因為自己本身存有「希望眾生獲得利益」的慈心,所以就不會去做傷害、虧損到任何一個眾生的動作。只會做出對眾生獲得安樂、利益的事。這就是「身業慈」。
語業慈~
言說某一件事情的時候,因為自己本身存有「希望眾生獲得利益」的慈心,所以就不會去說傷害、虧損到任何一個眾生的話語。【53】只會說出對眾生獲得安樂、利益的事。這就是「語業慈」。
意業慈~
思惟某一件事情的時候,因為自己本身存有「希望眾生獲得利益」的慈心,所以就不會去想傷害、虧損到任何一個眾生的思慮。只會思惟對眾生獲得安樂、利益的事。這就是「意業慈」。
假如,內心之中真實存有慈心的話,已經就有「身業慈」與「語業慈」。
回向~
願…
眾生的善心與世常存,
眾生的慈心遍滿世界,
一切眾生安樂無災難,
諸眾生獲得法的利益,
佛陀教法久流於世界,
一切眾生均能皈依三寶而滅除一切諸苦。(終)
譯者回向~
以此翻譯功德願正法久住,佛幟蔽日,眾生安樂。(2012.02.14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